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观后感:希望你的青春不是“被迫”成长
来源:互联网作者:隔壁小王252关注
“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
其实本片说的只是单亲家庭、教育不用心不花时间的小孩的心理路线,但女主和其他成员走心的演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真实的时光倒流的世界。那个青春期的我们眼中的世界。
第一次得狗
因为后妈偷偷生了弟弟,怕女主接受不了,先送女主个礼物,也不管这个是不是女主想要的
第一次失狗
因为怕女主接受不了,所以买双溜冰鞋送女主,也不管女主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出去找狗的时候,父亲也没有追出来,他只是觉得她不懂事,是啊,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两个人能感同身受,但是,真正的爱,不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吗,又是换位思考的问题
第二次得狗
因为女主天天找狗,为了让她消停,让她开心,于是买了条一模一样的狗,也不管她是不是能接受,因为这是你们大人的好意,所以你就必须懂事的接受。这不是懂事,这叫“虚伪”可是,这时,女主还是顺应天性成长的阶段,并没有学会披上虚伪的面具,也不需要。可是,所有人的虚伪,这时,仿佛让“真实”的自己变成了。教育里最忌讳的就是虚伪,即使是小孩一些发自内心真实但却有点偏激的情绪,家长应该做的是耐心走近小孩的思想,与她沟通,慢慢引导。这里没有,有的只是强制,强制你必须和我一样披上“虚伪”的外衣。最终,虚伪成功了。。
第二次失狗
家里其他人对待狗的态度,始终没有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以及“感情”发顿脾气就能把它打发走。最痛心的事,还是缺少沟通,后妈说气话,把它送到狗肉店,父亲推门而出,女儿追车不停,但凡父亲说句安慰女儿的话能咋地。。到底长不长心了
第三次得狗
女儿是聪明的,虽然被家人逼迫,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物理兴趣班,加入了自己落后的英语兴趣班,但是物理不参加兴趣班照样拿竞赛全省第一,英语落后但认真准备也考到了年级最高分。要求的奖励,却只是想知道狗狗被送去了哪里。。惊喜得知送去了流浪狗之家。
第三次失狗
狗狗到了流浪狗之家后,就再也没吃过东西。因为它感觉到了自己受到了抛弃,如果从没被抛弃还好,但从剧情看,我大胆猜测,他那么大才被买的,应该之前也没有受到过温暖。对这样的生命来说,温暖是如此美好,突然的失去,主人突然的抛弃,它是有多绝望。。此时,女主已经披上了虚伪的外衣。内心撕裂般的疼痛,表面却只是一句,谢谢你告诉我实话。
相关电影介绍:
狗十三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评论
都一个小时了,一脸懵逼,父亲和女儿都有问题,没有经历过,也谈不上感同身受,看不下去了
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爱得深,却不得其法。孩子也是早当家,吃下狗肉那一刻,我听到了全场的倒吸凉气。绝对不可以算上佳的青春片。
难得的好电影,值得每一个家长去深思,看完略为压抑
看的有点抑郁。后面快进了。
不是李玩的悲伤故事,而是我的。想我的前二十年里,从来没有收到过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世界这么大,总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扔掉了脾气,忘掉了初心 这种成长只是被时间的浪无情地拍打 我还是想念最真实的李玩 希望她能做回自己 而我们也要活得像自己
打着“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的谎言伤害了多少孩子,我们什么都懂,只是你不懂也不想懂罢了。如果是为我好请把我当成一个个体,我有自己的方向,不要把我当成你的附属品去完成你的梦想。
我们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电影中的人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现实不就是这样的吗,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禁了几年。看不懂这部电影的,都是幸福的人,希望大家都不要看懂,做好自己,不轻易向生活妥协。
都是有样学样的长大了,但是为啥伪善是支撑成人世界的根基?
做“听话”的孩子,棱角磨平,圆润于世,通往成人的道路就是这么现实
饭局很中国式,家庭很中国式。我很讨厌那一句“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我想知道最后李玩为什么要放弃追逐已久的爱因斯坦啊?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幸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世上美好的东西确实很多,但是不美好的也有很多,那些可以让我们在意的一定是我们最重要的
看到一半就想哭了 大概是李玩被爸爸打的那一段是自己经历过也试图原谅理解过却跨不过去的吧
人要磨平自己的棱角,通过委屈自己,变成懂事的人。